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海气重点实验室近期连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重要研究进展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31日     点击数:

2020年10月19日,国际地学顶级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中科院SCI一区top)出版了“Methane production in oxic seawater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its marginal seas”(西北太平洋及其边缘海甲烷有氧产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工作是由我所海气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完成,叶旺旺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该论文从多学科交叉角度首次研究了西北太平洋及中国边缘海海水中甲烷有氧产生机制,揭示了甲烷有氧产生底物、主导的微生物类群和关键影响因子,为推进理解“海洋甲烷悖论”现象提供了新的视野。我所生态室王晓磊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作者,表明了多学科交叉在海洋温室气体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图片1.jpg

图1 时间序列的甲烷产生与微生物类群相对丰度变化。a) 甲烷产生;b) 溶解氧消耗; c) 细胞密度;d) 微生物组成。

2020年10月26日,国际地学顶级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中科院SCI一区top)在线发表了“High‐resolu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urface water nitrous oxide along a cruise track from the Okhotsk Sea to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西北太平洋至加拿大海盆区的氧化亚氮释放)的研究成果。詹力扬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合作单位还包括美国特拉华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该论文使用自研发的走航观测设备分析了由鄂霍次克海经白令海、楚科奇海至加拿大海盆区航线上的氧化亚氮分布,指出该海域总体上是氧化亚氮的“源”,根据对海冰分布、水文特征、pCO2等参数的分析,氧化亚氮的分布主要受到了水团混合、上升流输运以及冰下水原位生产的影响。海冰融化也会对水体中的氧化亚氮起到明显的稀释作用。

图片2.jpg

2 研究区域与航线图,起于鄂霍次克海,经过白令海、白令海峡和楚科奇海,直至加拿大海盆。

2020年12月18日,海洋化学经典期刊Marine Chemistry(海洋学2区)接收了“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methan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Jiulong River estuary, southeastern China”(九龙江河口甲烷的分布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成果,海气重点实验室李玉红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詹力扬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分析了不同潮汐阶段,九龙江河口盐度断面的甲烷分布,发现大潮期间甲烷浓度和海气通量的高值现象,定点连续观测也揭示了潮汐起落对于甲烷和其他关键参数的影响,并发现九龙江河口的甲烷饱和度和释放量远高于世界其他河口区域,应对该现象持续观测,也为将来对该区域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片3.jpg

3 河口区不同参数(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甲烷及其通量)的分布

海气重点实验室近期的研究成果覆盖了河口近岸海域和大洋、南北极海域,对我国重点海域的温室气体分布、通量及迁移转化机制等进行了长时间、多尺度的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将对评估海洋温室气体释放、评价全球变化与温室气体关系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以上工作得到极地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东盟基金、海洋三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论文链接:

1)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lno.11604

2)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lno.11457

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3044203203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