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我所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在GCB发表新成果揭示气候变化下有害藻类风险格局的演变趋势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07日     点击数:

近日,我所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TOP,IF = 12)发表了题为“How Does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 the Regional Ecological–Social Risks of Harmful Dinoflagellates? A Predictive Study of China's Coastal Water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有害甲藻风险格局,首次构建了一套生态-社会风险评估框架,揭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沿海有害甲藻分布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复杂作用。

有害甲藻广泛分布于全球沿海水域,构成多重生态与社会经济威胁。随着气候变化,有害甲藻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可能发生显著改变,但其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尚未得到系统评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海水养殖国,拥有约6亿沿海人口,其海洋生态安全至关重要。该项研究以中国沿海水域的14种关键有害甲藻作为风险来源,与两种社会经济受体(海水养殖业和沿海人口)相结合,建立了“生态-社会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揭示了未来(2100s)风险格局演变可能存在两大特征,即风险源-风险受体的空间“脱钩”以及风险趋势的区域分化。研究发现,气候变化驱动有害甲藻的分布格局改变,可能导致其在中国沿海的适宜栖息地与海水养殖密集区或人口聚集区的空间匹配度降低,称之为“脱钩”效应。区域风险格局将发生调整,北方省份的风险强度预计将上升(最高达30.46%),而大多数南方省份将可能出现下降。在物种层面,有5种有害甲藻可能出现风险增加,其中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等产毒藻种将经历风险区面积和风险强度的同步上升,而其余物种的风险水平将维持稳定甚至降低。此外,研究发现在全国尺度上14种有害甲藻的总累积风险强度最多可能下降16.64%。上述发现挑战了“气候变化会普遍加剧有害藻类风险”的固有认知,表明气候变化的影响在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中并非单向作用,其效应因物种和区域而异。研究凸显了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中制定本地化适应策略的重要性,为沿海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持。

我所2022级硕士研究生苏尚柯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胡文佳正高级工程师和陈彬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海洋三所罗肇河研究员、康建华研究员、杜建国研究员、郑新庆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王长友教授等。本研究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204, 2019YFE0124700和2022YFC3106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6127, 42176153)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J06029, 2024J01182)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70323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