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 正文内容

以海洋知识为纽带搭建中印尼人文交流的海上丝路 ——纪海洋三所中-印尼蓝色校园宣讲活动的动人瞬间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02日     点击数:

2025年,是中印尼建交75周年,也是双方海洋合作蓄势拓新的关键之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过去十余年里与印尼伙伴相知相伴,既做“科学上的同行者”,更做“民心相通的播种者”。本次中-印尼“蓝色校园”宣讲行动,宣讲团以“从中国群众中来,到印尼群众中去”为初心,把实验室和文献里的知识译成社区听得懂、用得上的语言,走进高校课堂与沿岸社区,为基层管理者与青年学子开展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保护的培训,并将教材、手册、视频等宣讲材料本地化,成立社区宣讲团,优先关照妇女与儿童等脆弱群体,在细微处连接起两国人民的情感与信任。

 视频1 China Indonesia frindship gif.gif

双方高喊中印尼友谊长青

从术到道:把科学做成看得见的公共产品

宣讲团把科研方法转化为可复制的行动手册,配套当地语言的图文与短视频,设计出宣传海洋典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海洋污染防治的蓝色小课堂;把高校院所的思辨方法带进社区议事,把社区实践的经验再带回校园。青年学生成为“第二支宣讲队”,妇女群体在家庭与社区中成为“减塑先行者”,透过妇女和儿童,宣讲团把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与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之道”传进了千家万户。科学不再只在论文里生长,而是化作村口的告示、课堂的课件、渔船的约定与孩子们的涂鸦。

 image.png

将晦涩的科学知识转化为蓝色小课堂

一粒种子的落地:画纸的蓝与饺子的温度

宣讲团把复杂的海洋科学拆解为可以触摸的日常:什么是微塑料、海草床珊瑚礁为什么对我们那么重要、我们该如何与自然共生。课堂之内是板书与问答,课堂之外是珊瑚礁、海草床等美丽的原始自然景观。同一套理念,在校门与港口之间往返,逐渐生根。听完蓝色小课堂,孩子们在画纸上描摹心中的“美丽海洋”。活动间隙,一位学生母亲特意送来亲手制作的当地传统食物——炸饺子,这份暖暖的礼物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热气腾腾的炸饺子,包进的是对远方来客的欢迎与真挚情谊;孩子们笔下蓝色波浪,则是对清洁海洋的庄重承诺。活动接近尾声,正当宣讲团员与师生们一同举起画作准备合影留念时,当地小学老师自发组织孩子们一起,用最认真、最稚嫩的声音,朝着镜头齐声喊出:“China,我爱你!”这句发自肺腑的呐喊,被镜头永远定格,它跨越了语言与国籍,是此行最动人的回响。

 image.png

孩子心中的美丽海洋

电波里的托付:一位村长的广播

宣讲团奔波数日,尽管始终未能听懂当地电台的方言广播,但总好奇广播中播报的是什么。将离去时才知:那一段段反复播报,是村长在向乡里介绍宣讲团的社区活动与科研布设,叮嘱大家保护中印尼联合调查布设的长期观测仪器设备。未署名、无渲染,只有一声声朴素的“请大家一起守护”。难怪在渔港、在集市,常有陌生人微笑相问:“Where are you come from?”当答“China”时,总会迎来爽朗而笃定的回应:“China! Friends!”——并肩站在海风里,这句合声像海潮般反复,短短两个词,把彼此的距离拉近到握手可及。电波里的托付与回响,是礼遇,更是托付,是管理者的责任感,也是民众参与的召唤。

 image.png

社区的共同守护

与海为盟,向善而行

2024年11月,中印尼发布了《关于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联合声明》,双方强调海上合作是中印尼全方位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深化在海洋科研环保、海上能力建设等领域合作,持续推进两国在人为交流、海洋合作在内的“五大支柱”上的全面战略合作,不断丰富中印尼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永葆海洋清洁美丽,实现海洋繁荣昌盛。海洋三所将持续与印尼伙伴携手,把对海的敬畏与爱的实践持续推向深处、向上游走。今天种下的理解,明天会长成缤纷的珊瑚礁和绿色的海草床;今天写下的手册,明天会成为更多社区的“公共教材”。在“蓝色校园”的旗帜下,科学与友谊同频共振,中印尼携手守望,向着更清洁、更包容、更可持续的蔚蓝未来再出发。

 视频 2  China,我爱你 gif.gif

印尼友人自发喊出“China,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