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党群园地 > 廉政之窗 > 正文内容
宁德行,两日半,半日在途中。课程满满,感触颇深。在滚烫的记忆中翻腾,有些片段仍历历在目,有些闻说仍犹言在耳。仅截取二三以记之,一来可作为对此行的交代,二来可待来日咀嚼。
此行,目之所及牵动心灵者有二。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不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而是习近平心中的闽东,此其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九八九年就曾断言“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老百姓的话,他放心上了。他说,“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样说并不过分。从这里,我看到了“两山理论”的“前传”,或者说朴素发端。廉村古道上,每一颗小石子的铺设都井然有序,都朝着它应有的方向,待在它应有的位置上,此其二。太子太傅道,进士道,屋檐的悬鱼,巍巍的古城墙,斑驳的古道碑,庄严的古祠堂,一切都是那么典雅有度,共同构成这个小乡村的礼制与秩序。漫步其间,能感受到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一门五进士,一村三十二进士,不可思议而又顺理成章。
此行,耳之所闻震撼心灵者亦有二。其一,是在下党乡。去下党之前,颇有些蜀道难的顾虑。抵下党之后,不仅免去了这样一层顾虑,还多了几分世外桃源的惊叹。在“植”此青绿、廊桥飞跨、流水潺潺的下党,听下党人讲述下党旧事。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给这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今在老百姓的口耳中流传。退休的村干部用质朴而略带乡音的普通话,说起下党曾是福建省唯一一个“五无乡”,下党人民有“三怕”,还有那些电影幕布后捡子弹壳的孩童,自得于去过圩上的妇女,学生与菩萨同堂、念书与诵经同声的岁月……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敢想,也想不到,今日的下党“山鸡飞上凤凰台”的景象。这一切都在今日的下党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连老百姓铺设在溪边围栏上晾晒的一根根菜苗,都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中,沐浴在暖人的党恩中,分外安宁。其二,是在课堂上。党校老师们的娓娓道来,让我领略到年方三十五便主政一方的习近平对宁德之路的擘画与探索。弱鸟先飞、飞洋过海、滴水穿石,是为对闽东人民精神崛起的领路;唱好山歌,念好海经,山海协同发展,是为对闽东发展致富的指引;“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寸心不昧,万法皆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为对闽东干部队伍的教诲。
原来,冯梦龙走了半年才到的县府不再偏远。习近平同志走过的山不再崎岖,踏过的路杂草不再丛生。漫漫长路已然变通途。此次宁德之行,山有多美,水有多清,是眼见为实了。而老师口中,闽东之海有多碧,滩有多净,尚未亲眼得见,唯有留待日后亲证。回过头来,再去读《摆脱贫困》,读得更懂了,理解也更透了。这一本九二年时习近平同志断定会被人遗忘的书,二百多页意不在为著书立说而著书立说的文字,充满着思考的温度,镌刻着实践的痕迹,饱含着思索中前行的力量,就这样留在了世间,照亮了今日多少个“闽东”和多少个同我一般的“后生”前行的路。(纪委办公室 庄黄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