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厦门实践”系列报道(一):筼筜湖纳潮排污搞活水体实验研究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20日    点击数:

要问如今厦门市民的休闲地,筼筜湖绝对是首选之一,漫步湖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蹁跹,诗意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每位土生土长的厦门人面对此美景心中都有无限感慨,因为如今碧波荡漾、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城市会客厅”也曾有一段满目疮痍的过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向海要地、筑堤围湖、兴建工厂让筼筜湖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蚊蝇滋生,鱼虾绝迹,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由此展开了厦门生态治湖的动人画卷。

图片1.png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作为国家公益性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积极响应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责无旁贷扛起科学治湖的大旗,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科技支撑作用,针对方针中“搞活水体”的要求,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陈泽夏研究员,于1989-1991年组织开展了筼筜湖纳潮排污搞活水体实验研究,提出在保障筼筜湖排洪安全和减灾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潮差,纳新鲜潮水入湖,搞活水体,修建“西水东调”海水泵站、海水输水管道和导流堤,每日两纳两排,把西海域新鲜海水引入筼筜湖,提升水体交换能力。该治理建议被时任政府采纳,由此为筼筜湖疏通了“经脉”,提升了整体水质,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生态功能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海洋三所还积极参与治湖过程中的多项调研工作,负责筼筜湖纳潮排污过程西海域水质跟踪监测和水质中微生物及浮游生物调查等工作,并形成《筼筜湖纳潮排污搞活水体及其对西海域影响试验总结报告》,为筼筜湖治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图片2.png

海洋三所原所长余兴光研究员谈到这段经历深有感触:“筼筜湖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的作用。人类对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的了解和把握,往往需要依靠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因地制宜,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支撑科学决策,方能找到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