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人才建设 > 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 > 正文内容

01-蔡锋.jpg

  蔡锋(1965年5月-),福建厦门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兼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应用海洋学学报》主编、《Shore & Beach》编委、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委会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等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6部,技术标准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一、研究方向

海岸动力地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管理。

研究领域:海滩风暴效应与强潮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研究、海滩修复养护关键技术研发与技术体系建设,海岸侵蚀灾害防治与活力海岸构建技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与技术研发,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

二、主要成就

经过三十年来刻苦攻关形成了我国沙滩的动力地貌演变与沙滩保护修复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了强潮海滩动力地貌理论,攻克复杂海岸环境沙滩修复的国际难题,首次构建我国沙滩修复技术体系。主要贡献如下:

1、突破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理论,提出海滩潮汐-风暴潮耦合作用机制,揭示多因素影响下海滩侵蚀受损机理,创建强潮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理论。创新性地揭示了海滩风暴响应强度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强潮海滩动水位模拟关键方法,首次建立了潮汐影响下的海滩风暴响应模式。揭示大规模围填海和岸线固化对我国海岸侵蚀脆弱性的决定性影响机制,精准刻画了我国海岸受损特征和变化趋势。

2、创新海滩修复关键技术,攻克动力环境局限下海滩修复、动力泥沙精准调控、地貌-生态融合修复等关键技术,创建我国海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实现我国海滩养护技术自主突破。 创新基于自然的适应性沙滩修复技术,解决了强侵蚀、弱动力、强风等环境局限难题。发明了具有沿岸输沙自适应调节的组合式拦沙堤等沙滩修复动力泥沙精准调控技术。创新地貌与生态相融合的海岸防护关键技术,实现防灾和生态的协同增效。

3、推动我国海滩养护技术的自主化,编著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制定了《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等沙滩保护修复系列行业标准,推进我国沙滩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化,填补了我国海滩修复养护综合技术空白。首批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推动了我国海滩修复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4、拓展我国海岸及近海地形地貌应用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演变规律,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编绘出版了我国近海海域1:25万和1:100万地形地貌图集,填补了全国性近海海底地形地貌图集的空白。提出了华南海域省级勘界技术方法及可行的方案,历经十年科学划定了闽粤、粤桂琼海域界线,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海域管理的基本依据。 

三、学术兼职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21年06月至今)

福建省海洋学会理事长(2017年—2022年)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年03月至今)

亚太经合组织(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2017年08月至今)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7月至今)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委会主任(2020年06月至今)

《应用海洋学学报》主编(2019年10月至今)

《Shore and Beach》编委(2012年01月至今)

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

01-蔡锋.jpg

  蔡锋(1965年5月-),福建厦门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现任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兼任亚太经合组织(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应用海洋学学报》主编、《Shore & Beach》编委、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委会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等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6部,技术标准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一、研究方向

海岸动力地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海岸带开发利用与管理。

研究领域:海滩风暴效应与强潮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研究、海滩修复养护关键技术研发与技术体系建设,海岸侵蚀灾害防治与活力海岸构建技术、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与技术研发,海岸带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

二、主要成就

经过三十年来刻苦攻关形成了我国沙滩的动力地貌演变与沙滩保护修复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了强潮海滩动力地貌理论,攻克复杂海岸环境沙滩修复的国际难题,首次构建我国沙滩修复技术体系。主要贡献如下:

1、突破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理论,提出海滩潮汐-风暴潮耦合作用机制,揭示多因素影响下海滩侵蚀受损机理,创建强潮海滩动力地貌过程理论。创新性地揭示了海滩风暴响应强度与海滩动力地貌特征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强潮海滩动水位模拟关键方法,首次建立了潮汐影响下的海滩风暴响应模式。揭示大规模围填海和岸线固化对我国海岸侵蚀脆弱性的决定性影响机制,精准刻画了我国海岸受损特征和变化趋势。

2、创新海滩修复关键技术,攻克动力环境局限下海滩修复、动力泥沙精准调控、地貌-生态融合修复等关键技术,创建我国海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实现我国海滩养护技术自主突破。 创新基于自然的适应性沙滩修复技术,解决了强侵蚀、弱动力、强风等环境局限难题。发明了具有沿岸输沙自适应调节的组合式拦沙堤等沙滩修复动力泥沙精准调控技术。创新地貌与生态相融合的海岸防护关键技术,实现防灾和生态的协同增效。

3、推动我国海滩养护技术的自主化,编著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制定了《海滩养护与修复技术指南》等沙滩保护修复系列行业标准,推进我国沙滩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化,填补了我国海滩修复养护综合技术空白。首批入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创新适用技术推广名录”,推动了我国海滩修复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4、拓展我国海岸及近海地形地貌应用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及演变规律,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编绘出版了我国近海海域1:25万和1:100万地形地貌图集,填补了全国性近海海底地形地貌图集的空白。提出了华南海域省级勘界技术方法及可行的方案,历经十年科学划定了闽粤、粤桂琼海域界线,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成为我国海域管理的基本依据。 

三、学术兼职

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2021年06月至今)

福建省海洋学会理事长(2017年—2022年)

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22年03月至今)

亚太经合组织(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2017年08月至今)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7月至今)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委会主任(2020年06月至今)

《应用海洋学学报》主编(2019年10月至今)

《Shore and Beach》编委(2012年01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