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png

陈光程,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副站长。主要从事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滨海湿地生态学研究,侧重于红树林气候变化生态学和保护恢复生态学领域。围绕滨海湿地蓝碳、湿地温室气体通量以及植被恢复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发育特征等研究内容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和生态学报等刊物,并牵头编制了海洋行业标准《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

这些研究完善了对红树林沉积物温室气体通量时空分布规律的认识,证实了人类活动因素等会影响沉积物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和增温效应,甚至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提出在评估红树林湿地对减缓全球变暖的作用时需考虑沉积物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的负面效应。在红树林生态恢复领域,从生态系统层次探索红树林恢复生态学特点以及红树物种的影响,对提高红树林湿地恢复特点的认识和科学指导红树林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与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和孟加拉等国家的机构合作,在近20个地区开展了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研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优势。

由于在滨海湿地温室气体领域的研究基础,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遴选为“2013 Supplement to the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Wetlands”(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3年增补:湿地)的主要作者,参与滨海湿地章节的编制。现为国际蓝碳倡议(Blue Carbon Initiative)科学工作组成员,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和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

近年来,为顺应国家对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发展形势的需求,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技能为自然资源部提供技术支撑,在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规划、技术攻关、调查监测与评估、蓝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