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人才建设 >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 > 正文内容

齐庆华场景照.jpg

齐庆华(1978-),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学专业,现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大气和海洋多尺度热动力过程、海陆气等跨圈层(界面)跨区域(区际、域际和洋际)相互作用与海洋气候和环境生态效应,以及灾害风险预评估、等级区划和应对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和探讨,注重创新学术思想的培育和科学范式引领,形成了较为扎实的多学科研究背景和科研教学工作基础。

本人主持和主研国家和省部级级项目,先后承担完成包括国家908专项、973项目、海洋和气象公益性科研专项、发改委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大洋协会大洋生物多样性观测与评估专项、亚洲合作资金项目、以及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重大项目等项目课题任务1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相关科研工作获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学术论文成果荣获第六届中国科协全国百篇优秀科技论文(海洋学科唯一)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和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高影响力论文等称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厦门市应对气候变化专家。

    在气候变化研究方面,提出了气候变化区域响应放大器的概念,指出环境敏感要素梯度具有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放大器效应,从而为全球气候变化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不均匀性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也为气候和环境孕灾、致灾和灾变风险评估、管理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重要海洋气候系统研究方面,提出了大洋暖池为气候变化第四极的观念,从暖池作为海洋热极及其三维水体振荡的角度,揭示了不同厄尔尼诺(ENSO暖事件)分异与爆发的同源一致性以及东西太平洋暖池对ENSO循环的联合影响。从而为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提供了新思路和新依据。

    在关键物理海洋过程研究方面,首先从海洋热力要素季节内演进的角度,阐释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驱动机制,并提出了一个预报指数,从而为我国季风降水的预测与预报提供了必要科技支撑。其次,从热动力学角度阐释了黑潮(环流热输送)变异的气候学效应。相关成果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引用。

    在极端天气气候与致灾危险性研究方面,围绕海平面上升、极端海温(海洋热浪)、极端降水、极端气温、台风风暴和雾霾等灾害,更新了对气候变化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及其致灾危险性新特征和新规律的认知。提出区域性天气气候要素极端特性演变的同步一致性,尤其极端事件的频次,相比于强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强调应更关注巨灾突发、灾变急转、群发持续以及多灾种联合致灾的极端灾害危险性,发展防治防控智能智慧化安全科学理论、防灾减灾救灾与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被《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引用。

    在海洋灾害风险防治体系研究方面,从气候和环境安全的角度阐释了海洋中尺度过程及其影响,提出了地球系统科学全息观、中观生态动力学和四界分异(确界-临界-跨界-过界)等分异融通新理念和流思想;从海洋生态和环境保护角度,结合环境梯度、容量、承载力和生态位布局,提出了有关我国分类分区分级分时生态区划动态治理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建议和对策;综合海洋致灾因子危险性、生态系统暴露度和脆弱性,承灾体韧性恢复力与人工适应和减缓干预,并基于气候变化和国家海洋治理,提出我国海洋灾害风险防治体系构建的科学对策建议。相关成果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智库收录。相关成果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智库收录。

     参与国内外权威海洋和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包括:《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一次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国家评估报告》、第二、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前沿战略研究报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大科技问题战略研究》、《气候变化绿皮书》系列、福建省志科技志等等。

   以上相关成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等国家需求及国家海洋与气候治理提供了必要科学参考和科技支撑,同时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海洋强国建设和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气候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