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海洋与海岸地质实验室在华南前寒武纪基底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年02月07日     点击数: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实验室张爱梅助理研究员以“Identification of two-phased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the Wuyishan Domain (S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athaysia Block”为题发表在国际地学领域权威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中科院期刊分区升级版,大类1区top)。

地球通过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来完成其表面的洋陆演变,地球演化到某一阶段,几乎所有大陆板块聚合而形成一个超大陆。现有的研究表明地球在近46亿年的漫长演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三次超大陆,分别为晚古元古代的Nuna超大陆、新元古代的Rodinia超大陆和晚古生代的Pangea超大陆。有关超大陆重建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地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和研究的前言,而Nuna超大陆(~18亿)作为目前已知地球演化历史上最古老的一个超大陆,1.9~1.7 Ga地质记录在Nuna超大陆重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基底主要出露在北武夷山地区,前人已在该地区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识别出1.93~1.77 Ga岩浆记录,但是有关该岩浆事件的构造背景及华夏地块在Nuna超大陆的古地理位置还一直存在有争议。本研究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进行系统的主微量元素分析、U-Pb年代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1)北武夷山地区发育有两期晚古元古代岩浆活动记录(1925-1848 Ma和1816-1750 Ma);(2)两期岩浆岩均形成于大陆弧或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下,并与晚古元古代Nuna超大陆的聚合有关;(3)现有的地质证据表明华夏地块应该与北印度相连,在Nuna超大陆重建中,华夏地块将处于Nuna超大陆的边缘位置而非中间位置。本项研究工作获得了海洋三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80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6050)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如下:Aimei Zhang*, Liyan Ma, Huichuan Liu, Yongfeng Cai, Min Chen, Qi Fang. Identification of two-phased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n the Wuyishan Domain (S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athaysia Block. Precambrian Research 355(2021)106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