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薄军研究员团队,在水产学领域知名期刊《Aquaculture》(中科院一区TOP)发表最新研究成果:Physiological-dependent alterations on transcriptomic and proteomic patterns of the single and combine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exposed hybrid grouper,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该研究揭示了基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和低盐联合胁迫对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杂交石斑鱼的生理生化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理,为将来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牧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将持续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我国沿海地区预计是未来升温最明显的区域;同时,伴随着温度升高,高强度降雨导致的盐度降低是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近海海洋生物的健康在高温和低盐联合胁迫下将面临极大风险;然而,这种联合胁迫对海洋生物影响的分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我国近海重要养殖经济鱼类—杂交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极端温度和极端盐度条件开展石斑鱼暴露实验(图1),整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探究高温和低盐胁迫对其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高温和低盐胁迫对石斑鱼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个体等不同水平均产生了不利影响;相比盐度的下降,温度升高对鱼类的有害影响更大;并且,高温和低盐的联合胁迫对石斑鱼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图2)。
图1 高温和低盐胁迫对杂交石斑鱼生理生化与多组学水平的影响
图2 杂交石斑鱼不同水平对高温和低盐胁迫的响应
薄军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方超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共同作者还包括郑榕辉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蒋雨露和陈锦灿、张玉生研究员等和瑞士伯尔尼大学Helmut Segner教授。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对海平面变化、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及脆弱性研究”(2017YFA0604902)资助。
原文链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44848623005203
Jun Bo, Ronghui Zheng, Yulu Jiang, Jincan Chen, Chao Fang*, Christyn Bailey, Yusheng Zhang, Jae-Seong Lee, Helmut Segner. Physiological-dependent alterations on transcriptomic and proteomic patterns of the single and combine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exposed hybrid grouper,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 ×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Aquaculture, 2023. http://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3.73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