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漳州菜屿列岛海域发现大面积造礁珊瑚群落分布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7月25日     点击数: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典型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传统上福建东山海域被认为是我国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最北缘,是气候变化背景下造礁珊瑚潜在的庇护所。为了探明东山以北区域是否有造礁珊瑚群落的分布,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下称海西站)郑新庆研究员领衔的珊瑚研究团队曾于2019年在古雷沿岸区开展珊瑚普查,首次发现了以斯氏角孔珊瑚为主导的造礁珊瑚群落,与东山海域以盾形陀螺珊瑚、标准盘星珊瑚为主导的造礁珊瑚群落并不一致。这表明东山以北的区域也存在造礁珊瑚群落分布区,但其具体种类和分布情况在当时尚不明确。

2024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强调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海西站响应自然资源部的业务部署,在青山公益基金的资助下,对古雷区域的造礁珊瑚群落进行了初步摸底,结果令人欣喜。菜屿列岛调查站位的造礁珊瑚平均覆盖率高达22.4%,发现斯氏伯孔珊瑚、标准盘星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5个造礁珊瑚物种,其中还有一种福建省新记录种——毗邻沙珊瑚。该项发现拓展了对我国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科学认知,对未来福建省造礁珊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雷东侧有多个离岸的岛礁,古雷南部近岸区域均是岩石海岸,这些区域均可能具备造礁珊瑚分布的适宜条件。未来可在该海域进一步开展全方位摸排,通过建立长期野外观测站点开展跟踪监测工作,充分掌握该区域造礁珊瑚的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与趋势。此外,古雷与东山海域相连,造礁珊瑚群落相似,未来可考虑与东山海域的珊瑚群落协同保护和管理,并适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

图片8.png

菜屿列岛发现的盾形陀螺珊瑚

本次发现是海西站在造礁珊瑚调查研究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海西站科研团队早在2019年即利用生态模型模拟得到东山以北的古雷海域以及东山以南的南澎海域是造礁珊瑚分布的热点区,同年通过潜水调查在南澎列岛海域验证了模拟结果,发现了大规模造礁珊瑚的分布,种类数量高达23种。此外,近年来在北纬30度以南的大陆沿岸陆续开展了系列珊瑚摸排工作,先后在宁波、平潭、泉州、厦门等地发现了造礁珊瑚的踪迹。2023年在宁波渔山列岛的珊瑚调查中发现了浙江省最大面积的穗软珊瑚群落、柳珊瑚群落等软珊瑚群落以及少量造礁珊瑚。上述系列发现提示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北沿岸区域可能还有大量未发现的软珊瑚群落和其他造礁珊瑚分布区,急需加强系统调查、研究以及保护和管理。这些新的发现也进一步证实了造礁珊瑚某些特定物种对极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从侧面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某些造礁珊瑚种类可以率先突破温度的限制进一步向北扩散,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图片9.png

宁波渔山列岛发现的造礁珊瑚

未来,依托海西站在海峡西岸的地利优势,研究团队将率先在福建省开展造礁珊瑚群落系统调查工作,绘制我省珊瑚分布“一张图”,并继续在福建东山以北区域进行调查探索,为我国和福建省的珊瑚资源保护贡献科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