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环境预警监测研究室在新污染物污染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以“Current Used Pesticides (CUPs) in Air and Soil in Eastern China: Occurrence, Spatial-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Air-soil Exchange”为题发表于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中科院SCI一区TOP期刊,IF = 10.8,预警监测研究室王亮助理研究员为第一作者)。
当前使用农药(CUPs)作为新污染物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传统农药的替代品。该研究基于中国东部30°纬度范围内多介质样品的同步监测,以近百种CUPs单体为目标物质,对中国东部CUPs的发生、时空分布以及气-土交换进行了深度的刨析和探究。研究共检测到72种目标CUPs,基于逸度比值确定了除草剂、杀菌剂和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以挥发为主,拟除虫菊酯则表现为沉积为主。此外,基于质量平衡原理,结合恒稳态模型和多介质逸度模型深度刨析了CUPs在大气和土壤之间的源-汇关系;明确了气-土之间的净交换通量;量化了典型CUPs向土壤的排放通量。确定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升高,受CUPs的使用模型和频率的显著影响,气-土交换通量显著增加,表明由温度差异驱动的“蚱蜢条效应”是导致CUPs向更高纬度地区进一步迁移和沉积的主要机制。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我国气-土交换过程中CUPs的迁移特征,不仅为我国新污染物污染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我国从政策层面制定CUPs的施用指南及管控条例奠定了基础,亦为全球新污染物环境归趋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参考依据。
图1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和冬季典型除草剂、杀菌剂、有机磷农药(OPPs)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s)
在大气和土壤中的浓度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