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党群园地 > 廉政之窗 > 正文内容

【廉政随笔】党风廉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年09月01日     点击数:

一、下党乡巨变的脱贫成就

位于闽东宁德的大山深处的下党乡,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地方。在福建工作期间,习总书记就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在得知下党乡实现脱贫后,总书记回信给下党乡的乡亲们,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福建省下党乡,曾经是全省唯一的“五无乡”,即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在几十年前,该下党乡群众生的产、生活全靠肩挑背磨、人背马驮,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这情形可以与网上有段冷笑话对号入座:“交通基本靠走,物资基本靠背,通讯基本靠吼,吃水基本靠担,老婆基本靠想”。隔年的黄历翻不得,到2018年,随着该乡最后一批群众脱贫户“出列”,该乡及所有村户摘掉了穷帽,进入了小康乡镇行列,2018年下党乡人均纯收入13300元,是30年前的60多倍,“五无”变成了有路、有自来水、有电、有收入、有办公场所的“五有”乡镇,其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令人骄傲自豪。

下党乡的巨变,展示了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伟大成就。几十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开展了扶贫、脱贫攻坚行动,中央和地方安排民生保障资金、核拨项目资金、规划实施脱贫项目、改善生存环境、安排省级部门对口帮扶、安排部门企业干部结对帮扶,整合各方各种力量,致力于开展扶志、扶智行动,将造血与生血相结合,推动了贫困向富裕生活的转变,推动了农村面貌的巨大变化,“五无乡”变成“五有”乡就是其中一个例证。不得不说,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是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动力之源,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展示了中央部署的辉煌成就。

二、廉村的廉政教育

廉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原名石矶津,是唐朝福建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乡,位于福安市溪谭镇穆阳溪中游西岸。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八闽第一位进士,并以其刚正不阿、廉洁自好的品德受到唐肃宗李亨的嘉许,赐封他所在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被喻为开闽进士第一村,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

走进廉村,映入眼帘的是典雅整齐的古官道,巍然屹立的古城墙,苔迹斑驳的古道碑,气派庄严的祠堂,廉村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透出一股幽然、静肃之气。这个远近驰名的进士名村,虽然在闽东山水里低调地隐藏着,但这里的一景一物,却无不映照出这个古老村庄久远岁月里积淀的辉煌。“薛令之清廉为官的事迹和遗训,对廉村影响很大,可以说,‘廉’是廉村的立村之本。廉村人才辈出,自唐至清,获取功名者共50多人,出现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奇迹。”

据悉,薛令之为官清正廉洁,在任期间始终恪尽其职,保持自己的清廉名誉和操守。辞官返乡时,薛令之囊无积蓄,两袖清风。回乡后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而去世时,竟家徒四壁,什么财产都没有,只给子孙后代及村邻亲友留下了二十个字:父言慈,子言孝,家声永振;书可读,田可耕,世业悠存。于今盛世,廉村建成廉政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村,修旧复旧,重显峥嵘之气象,更扬传统之恢弘。风清可醒脑,月明可鉴心。廉村人秉持的清廉家风,穿过千年的岁月烟云,正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坚实地融入进这块古老的土地中。这正是“清风劲吹,廉从绵延不绝的历史中走来,正气浩然,廉向时光荏苒深处走去”。

一方水土,一种情怀,一次参观,一番感悟。廉村堡墙内,透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聆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受“廉”字文化内涵所在,让我们在参观见学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参观结束后,同志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传承先贤的廉政文化,切实增强廉政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遵规守矩,严于律已,风清气正,廉洁奉公。(地质室党支部 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