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 正文内容

示范引领,播种“生态优先”的绿色理念——海洋三所60年奋斗足迹之二
来源:    发布时间: 2019年11月20日     点击数:

2-2.png

11月的厦门依然繁花似锦, 390平方公里海域,234公里海岸线,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曾在这里举行,习近平主席称赞其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而在这座“花园”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劳与汗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该所立足厦门,面向全国,在海岸、海岛修复上创造了一个个亮丽的佳作,坚持不懈地把"生态优先"的理念,播种到了沿海各地。


献智规划五缘湾

一城春色半城花,半顷波涛拥海来。

碧海、蓝天、绿树、银滩……这些在沿海城市并不少见的景观,似乎在厦门得到了更好的安置,而这离不开“以原生、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涉为辅”的生态整治理念。海洋三所则是“做大自然好帮手"的实践者、引领者。

十几年前,位于厦门岛东北角的五缘湾还是一片脏乱的城乡结合地带,无序养殖泛滥,废旧渔网遍布,发臭的垃圾堆积。如今人们再去那里,碧波荡漾的海湾,鸥翔鹭飞的湿地,郁郁葱葱的朴树大道,俨然变成了一个美不胜收的大花园。

2003年,作为厦门岛内最后一块处女地,五缘湾的改造提上了厦门市政府的日程。基于五缘湾曾是海湾的地质条件,市政府决定退塘还海,为片区保持海洋底色。海洋三所水动力团队关于保持良好水环境质量的研究,为蓝色海湾的形成方案起到了支持作用。

在五缘湾开发前期,海洋三所环评团队踩着一块块石头、趟着一条条沟渠,经过了近半年的实地调查,摸清了五缘湾的“家底儿”,认为虽然城乡结合地带垃圾乱堆乱烧,污水散排等等造成的环境质量不佳,但由于从未开发,五缘湾却是岛内最后一块集水景、温泉、植被、湿地、海湾等多种自然景观和资源于一身,自然生态保护完整的宝地。

意识到生境多样、景观和资源丰富、自然生态基础良好的独特价值,海洋三所组织了多专业专家团队,以及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专家,形成片区生态保护研究团队,建议调整已定稿的片区规划方案,呼吁将有海水有淡水的通屿湿地加以保留。时任海洋三所党委书记余兴光随即给时任副市长潘世建写信,并随信附上了该建议和一张牛与牛背鹭和谐共生的照片。很快,厦门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相关会议,邀请海洋三所专家团队进一步论证,最终决定采用保留原生生境的优化方案,把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尊重并重构这块湿地的原生态环境,适当加以改造,建成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生态保护与修复带来一系列资源效益的提升。地产商、餐饮业纷纷进驻,曾经的脏乱滩涂转身成了投资热土,而咸淡水交汇的滨海湿地,盛而广覆的草木绿植,让休闲的人们流连忘返。

五缘湾开发中三所技术支撑的经验表明,生态专家团队参与片区规划决策,促进生态科学知识对地方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对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11月2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的:“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杂草丛生”的五缘湾湿地刚开放时,与市民想象中的公园很不一样,在城区中留有这样一块区域的价值何在呢?面对这样的疑问,海洋三所积极支持环保志愿者与NGO在五缘湾湿地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活动,普及生态科学理念与知识。一步步激发着市民探索自然、了解生态的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下,2014年,首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五缘湾湿地举办,有力地促进了自然教育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观察、思考与总结,五缘湾片区开发建设的经验也给海洋与海岸带空间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案例与启发,通过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海洋空间规划培训班,这些经验与思考的影响也在继续扩大。

五缘湾的变迁是海洋三所为沿海省市修复海域提供“生态优先”的技术方案的代表作,也是“生态价值实现”的生动诠释。“自然景观的改善能帮助土地增值,吸引高附加值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经济收益的大幅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链条。”海洋三所所长蔡锋指出,五缘湾的实践充分说明,生态保护并不是经济发展的“紧箍咒”,完全可以实现双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年保留了的那片湿地,如今也成了高度城市化的厦门岛内一片“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原生绿地。

蝶变观音金沙滩

紧邻黄金沙滩海岸,怀拥台湾海峡,咫尺遥望宝岛金门,厦门观音山被称为海峡眺望的最佳之地。十里平滩,金沙满地,如今漫步在那里,谁也不曾想到脚下的沙滩,竟是通过海滩养护修复技术“长”出来的。而为这些海滩提供“美容”修复技术的,就是蔡锋和他的研究团队。

有关海岸侵蚀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一半的砂质海岸受到严重侵蚀,由此引发了近岸黄土出露、护岸受损等一系列问题,而海滩养护则是修复侵蚀岸线的最佳手段。“单凭自然力量恢复侵蚀海岸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自然供沙相对不足时,通过人工手段补沙修复,并辅以构筑物,就能有效弥补人类活动对海滩的破坏和负面影响。”海洋三所副研究员戚洪帅介绍道。

我国最早的海滩养护始于1990年香港南岸的浅水湾,内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沙滩修复工程,是2006年启动的厦门观音山沙滩修复项目,这也是海洋三所团队设计的第一个海滩修复工程项目。据戚洪帅回忆,修复前,观音山周边无序采砂和养殖盛行,导致海岸线退缩,海滩基本消失,岸滩修复迫在眉睫。“岸滩修复不是简单的在海滩堆沙。”戚洪帅说,修复工程能否成功,前期调查和方案设计十分重要。历时一年多,团队摸清了观音山附近海域海岸动力环境、岸滩和近岸沉积物、海水水质等情况,提出了人工补沙的生态软质修复手段。滩面清理、填沙、排水管延伸、修建拦沙堤,观音山经历了一系列整治改造。 2007年,观音山海滩修复工程竣工,历经特大台风“莫兰帝”的考验和连续多年演化,目前形成了长约2公里、宽约90米的干滩,以高质量创造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工修复沙滩先例。“海滩和海堤就像舌头和牙齿,相互维护依存。但是,海堤坏了只能重修,海滩是‘活’的,可以通过人工补偿,加快其自然恢复的能力。”戚洪帅这样比喻海滩与海堤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帮自然一把,让自然加快生态恢复的进程。”

观音山沙滩修复工程之后,蔡锋团队又完成了厦门会展中心、天泉湾、珠海情侣路、香炉湾、广西茅尾海等30余个海滩的技术设计方案。同时,海洋三所的沙滩修复技术还走出国门,泰国、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因此而受益。

2015年,蔡锋团队集成多年海滩养护经验和技术,出版了《中国海滩养护技术手册》,成为全国各沿海地区开展海岸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技术指南。 2018年11月4日,海洋三所牵头的“中国海滩修复养护技术与应用”项目成果获2017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海滩养护兼具防护、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我国海岸侵蚀的防治工作已经逐渐转变为基于生态系统考虑的综合修复,比如正在执行的‘蓝色海湾’‘生态岛礁’和‘南红北柳’等重点工程。”戚洪帅说。未来,海滩养护技术生态化将是打造“生态海堤”的重要形式,海洋三所团队也将进一步从陆海统筹角度出发,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将海滩生态环境、海滩后方植被林带、近岸生物群落综合考虑,实现砂质海岸的生态化提升。

插绿荒芜塘屿岛

位于福建省平潭县最南端的塘屿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有居民海岛。那里海水清澈、沙细滩软,远处岛礁星罗棋布,背后树林富饶葱绿。然而就在几年前,那里还是另一番景象,黄沙四起、寸草难生,身在海岛,却给人一种荒凉的戈壁之感。

受地理位置影响,平潭岛素有“风城”之称,长期遭受风沙侵扰,塘屿岛也难逃其外。特别是到了冬季,东北季风肆虐,加之干旱缺水,位于风口处的海岸植被几乎“无一生还”,“年年种树不见树”是对塘屿岛的真实写照。

海岛植被犹如海岛的衣服,保护着海岛的土壤、水分、岩石、岛体和岸线,为虫类、鸟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一旦海岛植被被破坏,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岛体侵蚀,海岸崩塌。“岛上两个村子之间只有一条路相通,一村的孩子要到另一村上学,途中的老风口是必经之地,一到冬天,十几度的天气却感觉像零下几度般冷。”海洋三所生态室副主任汤坤贤告诉记者。因此,修复海岛植被不仅关系到海岛生态的恢复,也是改善岛上村民生活的需求。

2012年,塘屿岛植被修复项目启动,海洋三所海岛生态保护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海岛植被修复技术研究,探索构建海岛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为筛选培育出耐受能力最强、适应范围最广的海岛植被,团队选择岛上环境最为恶劣、植被覆盖率最低、修复难度最大的迎风坡、低洼地和老风口3个典型地带,开展了海岛乡土植物种苗引种繁育,典型海岛植物耐盐、耐旱能力研究,以及海岛植被修复等关键技术研发。

从选苗、买苗,到挖坑、种树,再到后期培育,团队成员不辞辛苦。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会出现这么多问题”。2013年8月底,台风“潭美”在福建福清登陆,又逢天文大潮,沿海多地出现历史罕见高潮位,位于风口处的塘屿岛更是首当其冲,岛上的实验洼地被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致使团队栽种的植被全部枯死;2014年冬,岛上连续数月缺乏降水,加上强劲的东北季风,迎风坡上的植被大量旱死;2015年,超级台风“杜鹃”来袭,中心风力达到17级,团队栽种的许多低矮灌木连树皮都被剥掉了。

精准浇水、添加“保水剂”、修建生态风障、改良树种抗旱耐盐习性……针对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团队边研究边培育,逐个击破,最终形成了抗逆植物筛选与培育,及抗风、耐旱、土壤改良、维护管理等一整套海岛植被修复技术体系。

历时7年,塘屿岛终于换上了一袭“绿色新衣”。后来团队在跟踪调研时惊喜地发现,岛上竟然挖了一口井!“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储存地下水的作用,这说明我们种下的树种真正发挥作用了。”汤坤贤兴奋地说,这也为长期依靠船舶运水的海岛居民们带来了新希望。

像白帆之于蓝海,飞鸟之于碧空,海洋三所人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一次次尝试、创新与突破,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积累了可贵的技术和经验。不仅在厦门,全国从北到南的海岸线,都留下了他们深深的足迹。

实现人海和谐任重道远,三所人还将风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