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 正文内容

科技赋能“厦门实践”系列报道(二):创建中华白海豚保护体系,书写厦门海洋生态名片
来源: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21日     点击数:

乘船游览厦门湾,时常能看到三五成群在海中畅游、嬉戏、追逐的中华白海豚,不时跃出水面,给海域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厦门是全国乃至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主城区就能经常见到中华白海豚身影的城市。但中华白海豚的“安居史”中也曾有过一段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开发活动增多带来的种群及其栖息地面临威胁的插曲;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相关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及全体市民共同努力,让这个海中精灵再度在厦门湾尽情逐浪。

图片3.png

这张亮眼的厦门“生态名片”背后,离不开海洋三所科研人员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我所黄宗国带领团队推动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编著的《厦门湾物种多样性》记录厦门湾海洋物种达 5713 种,其中中华白海豚、文昌鱼、黄嘴白鹭等更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海洋三所与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长期在厦门湾开展中华白海豚跟踪调查,掌握种群个体档案、种群数量、分布范围、活动规律、社群结构、年龄结构、行为、繁殖特征等,建立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识别种群面临的威胁,如渔具/渔网、围填海、清淤、桥梁、航运、海漂垃圾/微塑料、水下噪声/爆破等,并综合评估其影响,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如优化饵料增殖放流、声学驱赶、栖息地生态功能区划、生态补偿、编制搁浅救护手册等;利用三所鲸豚馆及各类媒体,广泛开展多样化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海洋珍稀动物意识,其中鲸豚馆年接待人数逾6000人。

研究团队总结多年相关领域的研究及保护实践经验,系统创建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地保护的STEPS架构,形成从种群生物学研究(S)、威胁因子识别(T)、影响评估(E)、栖息地保护规划(P)及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S)的保护体系。该体系为科学保护、救护白海豚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支撑,也为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建议。相关成果获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片4.png

建立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