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新闻公告 > 综合新闻 > > 正文内容

探讨海草床保护修复新路径——汇聚多方智慧,专家共话未来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年03月10日     点击数:

2025年2月28日,第3个世界海草日即将来临之际,海草床生态保护与修复研讨会在海南陵水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和海南省海洋厅的指导下,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下称“海洋三所”)、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和上海蚂蚁森林生态绿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来自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公益组织等单位约50名嘉宾参加会议。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副司长卢丽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副厅长赵剑波出席并致辞,海洋三所陈彬副所长主持会议致辞环节。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海洋生态修复处处长林存炎介绍并解读了《海草床生态修复手册》。会上,参会嘉宾分享了我国海草床资源、生态修复技术和海草床蓝碳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交流了国内外海草床保护修复实践与经验,并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海草床的保护与修复开展研讨。

卢丽华副司长指出,加强海草床生态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当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自然资源部深入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大力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建立健全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等举措推动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同时,沿海地方有关部门日益重视海草床保护修复工作,相关科研单位加强基础研究,取得积极成效。未来,自然资源部将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经验,研究制定加强海草床保护修复的政策文件,在“十五五”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计划中部署海草床保护修复相关任务,支持地方积极探索海草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加大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力度。

夏泽翰主任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的工作,并肯定了中国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显著成效和全球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促进海洋科学及其应用的国际合作,加强海洋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地建设,推动科学数据支撑研究、管理和公民海洋素养提升,并领导实施联合国“海洋十年”“科学十年”两项重要国际倡议等行动,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管理和修复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夏泽翰主任肯定了中国在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和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并对中国推动建立海洋国家公园、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予以高度评价。

赵剑波副厅长介绍了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在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尤其是海草床保护方面的各项工作,包括修复和提质改造陵水县新村和黎安潟湖内海草床,计划在2025年形成海南岛海草床资源分布一张图和海草床生态资源台账等。同时呼吁与会人员通过本次研讨会共同交流、探讨海草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海草床生态保护与修复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了《海草床生态修复手册》。该手册在充分梳理并吸收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关标准和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海草床生态修复原则和技术要求作出规定,提出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技术流程、生态本底调查、退化诊断、修复目标与修复方式、修复区域选址、修复措施、效果评估以及适应性管理等技术要求和方法。


image.pngimage.png

《海草床生态修复手册》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杨彪秘书长、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吴玲玲处长、河北省自然资源厅于立峰二级调研员、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张苇局长、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林业局刘志飞副局长围绕“如何推进海草床生态保护与修复”这一议题开展对话。嘉宾们结合各自地方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我国已开展的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包括海草床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预警监测评估、修复工程、后期管护、蓝碳调查、公众宣传等,分享成功的技术方法、保护模式、管理举措及公众参与案例,并建议持续深入开展海草床专项监测调查,强化科技支撑,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探索海草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助力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事业。

image.png

嘉宾圆桌共话,献智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事业

在专家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小平研究员介绍了海草床有机碳食物链传递过程及其对营养盐的响应机制。海草床是海洋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栖息地及产卵和繁育地。高营养盐水平降低了海草对所有消费者的食源贡献,也导致消费者的营养级降低且食物链长度变短,且使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更简化。高营养负荷改变海草性质,影响植食动物牧食选择,降低海草食物链中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传递效率,可能削弱海草床对渔业资源产出的支持。

image.png

黄小平研究员作会议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研究员系统总结了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我国温带海草资源分布现状、海草床退化原因、海草种群补充机制及全球日本鳗草种群遗传多样性分布格局,分析了海草床重要生物功能群与海草间互作机制。报告阐述了植株移植、幼苗培育及种子播种技术等修复技术,展示了海草根状茎绑石固定法、海草种子球(泥丸)播种法及种子球(泥丸)自动化制作技术等,并结合多个海草床修复案例提出我国海草资源科学管理的建议。

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邱广龙研究员介绍了全球海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澳大利亚海草资源的现状、生态挑战及修复路径,并通过4个典型修复案例提出了可通过种子驱动恢复技术、工程辅助技术、生态协同效应等创新性技术与方法,加强长期管理,重视多方协作推进规模化修复。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陈石泉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海南近20年来海草床资源分布现状、退化成因及近年的保护及恢复现状;结合高隆湾、新村港、东寨港海草床修复示范案例分析了当前海南海草床资源保护与修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报告从野外监测结合实验室模拟研究海草床退化机制,采用根茎繁殖及组培相结合方式扩大苗种来源,规范化、标准化野外修复方法及手段等方面提出海草床修复的建议。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光程研究员指出,红树林-海草床连续分布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生态景观;红树林输出的颗粒态有机质可被毗邻的海草床截留,由于红树植物相比海草含有更好的惰性有机碳,输入海草床土壤后分解慢,有利于长期保存和提升土壤的固碳作用。此外,红树林-海草床连通性在维持近岸生物多样性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强对生态连通性的保护和修复。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郭栋研究员结合团队在中国北方海域开展的海草床修复及碳储量评价研究工作,介绍了大尺度范围内海草床面积、生物量评估、碳储量调查研究方法,包括卫星遥感、无人机、ROV、声呐等评估技术以及海草床地上、地下,沉积物调查方法的应用情况。此外,也展示了可提升海草床生态系统功能的海草床刺参、牡蛎自动化、多营养级实验平台。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左丽明研究员展示了我国最大的单种连片海草床—河北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修复的修复技术、工程方案、修复效果及蓝碳增汇评估结果,总结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和成果。报告认为,种苗移栽法为曹妃甸海草床修复的最佳方法且具有较好的固碳效果;修复选址应充分开展前期踏勘、地形地貌等技术工作,避免在航道、潮沟、河流冲积区设置修复项目。

海南大学毛伟教授介绍了温度、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对典型海草植物和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威胁海草栖息地和碳封存能力。报告建议,可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使用减少碳排放,建立海草监测网络、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限制破坏性捕捞方式、推广生态友好型海洋工程,研发适应气候变化的海草修复技术等措施加强海草床可持续保护。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隋海东以环保公益组织的角度介绍了“蔚海行动”、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蚂蚁森林“神奇海洋”等公益平台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主要模式和实践案例,并重点介绍了基金会支持实施的山东威海荣成海草床修复项目及其社会经济效益,呼吁更多的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会后,参会嘉宾赴陵水新村港亲手种植海草,用实际行动助力海草床的修复,影响和带动更多人践行生态理念、保护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发展。

image.png

与会嘉宾在陵水新村港种植海草

2022年5月,联合国大会第A/RES/76/265号决议宣布设立世界海草日(每年3月1日),倡议推动和加强海草床保护修复行动。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指导和推动沿海各地不断加大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力度,科研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也积极参与其中,我国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取得积极成效。本次会议是对世界海草日倡议的积极响应,进一步推动各级管理部门提升对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性的认识,深化了海草床生态学领域的科技交流,为促进和支撑我国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