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旧网站入口

当前位置 > 海洋三所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 正文内容

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员在环境中多类典型污染物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年04月14日     点击数:

图片1.png

近日,海化室王海燕研究员在环境中多类典型污染物生物毒性效应的研究工作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creening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taminants using hepatic homogenates-based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in vitro”为题发表在环境科学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1区,影响因子5.59)。

随着环境中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激增,对于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快速检测和评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7-乙氧基-异吩噁唑酮-脱乙基酶(EROD)作为特定的一种生物标志物,被广泛用于研究多环芳烃类污染物。传统的EROD测试基于生物活体实验,存在着耗时长、消耗大量生物样本的缺陷,因而限制了污染物的研究数量和研究速度,甚至会导致动物伦理的争议。本研究创新性的以鱼肝脏粗酶液作为离体暴污模型,论证了离体EROD作为多种污染物毒性效应快速筛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对9种药物活性化合物 (PhACs)、13种多环芳烃(PAHs)和3种多氯联苯(PCBs)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污染物导致不同的EROD响应,离体EROD可作为多种污染物毒性筛查的潜在方法。有趣的是,本研究发现高浓度的PAHs和PCBs显著抑制EROD活性,这与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介导的EROD酶活性诱导不同,暗示了离体模式下与体内不同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课题组应用离体暴污模式开展了连续性的研究,相关成果已分别发表于《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区)、《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区)等期刊。这些研究表明基于体外急性暴污模式的测试方法,简单、快捷、有效,具有业务化的可操作性,为建立快速、高效的污染物毒性效应研究和后续的生物效应监测提供了新思路。

以上工作得到福建省引导性项目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135775